最近,一档特别的综艺节目悄悄蹿红,在豆瓣拿下了9.4的高分——
《忘不了餐厅》。

离开了《极限挑战》的明星黄渤,开了一家小餐厅,录了一档开店真人秀。
但他只是节目的配角。
真正的主角,是一群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。
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超过360岁,平均年龄73岁,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。
作为店长,黄渤只是远远观望,很少出面。
反而是爷爷奶奶们,时而犯迷糊,时而施展绝技,承包了节目的大部分笑点。

但这节目不仅仅是让人欢笑这么简单。
5位老人家,都是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。

上一秒,他们的呆萌还让人笑成一团,下一秒,他们的病又让人泪目,陷入沉思。
就像节目开头那句话说的那样:
“初次失忆,请多关照。”

他们真的能当好服务员吗?
患有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症,最显著的症状就是善忘。
退休前曾是妇产科主任的公主姐姐,本想跟客人介绍自己的病,却想不起“认知障碍”几个字叫什么。

珠珠阿姨也是一样,“别人说的东西,当我再说出来的时候,(大脑)一片空白。”
连“招牌菜”三个字也不能确切地说出。
这群老人家真的能当好服务员吗?
一开始,确实有点不太顺利。
那位像是从《飞屋环游记》里走出来的小敏爷爷,在模拟演练时就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:
给客人买单。

他眼睁睁地看着两位“客人”走出餐厅,一个劲地说着“欢迎下次光临”,却对买单的事丝毫没有察觉。
另一位蒲公英奶奶,在给客人写单时错把菜品号“6”写成了“9”。
结果后厨把客人点的红烧肉做成了肥牛油泼面。
出了错,爷爷奶奶们也很自责,很着急。
小敏爷爷一直担心自己忘记买单,便早早地把小票攒在手里,“该收银我没收,这个事情出了以后就不会再发生了,我会很注意的。”
他生怕客人再次溜走,正面盯,后面盯,走到角落也在盯。

直到客人把单买了,他才如释重负。
写错单的蒲公英奶奶,看到那碗油泼面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:
“怎么我把‘6’写成‘9’了呢?”
念叨了几遍,她执意要把多出来的油泼面推销出去。

这么认真,就是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是个“没用的人”。

努力,记忆就会消失得慢一点
要选出5个老人家拍摄节目并不容易。
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,节目组派出了几十个选角导演,找遍6个城市,约见了大约1500个老人。
人之所以难找,其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是患者有“病耻感”。
很多患病的老人,性格都在无形中变得有些自卑。
就连从前是英语老师的蒲公英奶奶也是如此。
听奶奶的女儿说,妈妈在拍节目之前就反应很大,“怕别人知道她得这个病会笑她,又怕老年大学不再雇佣她(教英语)。”

事情并没有奶奶想得这么坏。
要是店里来了外国客人,奶奶还是可以操起一口流利的英语给客人推荐菜品。
跟客人聊天也是应付自如。
小敏爷爷也很厉害。
虽然很多事情都不再记得,但他的速算能力却比年轻人都要好。
一天下来,爷爷还收获了“最佳员工”的称号。
实际上,根据《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》建议,轻度患者不该给予过度的照顾。
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余功能,允许其有自助行为,反而能让“那一天”晚点到来。
蒲公英奶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
2009年,奶奶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,“(医生)说这个病可能5年就走了”。
她听从医生的建议,弹钢琴,学画画,继续教英语,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。

“这样我会觉得,我们依然在世界上存在着,我不是个没用的人。”
今年,已是奶奶患病的第10年。
决定参加这个节目也是奶奶的一次尝试。
“我希望展示给其他老人家,我们不能只在家里等着死亡,我们要投身社会。”


拿掉滤镜后的现实
无可否认,综艺节目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打上了一层柔光滤镜。
节目里的老人家都是轻度患者,如果病情发展到中后期,现实只会更令人痛苦。
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患者将逐渐失去记忆和认知,最终生活无法自理,直至死亡。
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只批准了5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,这些药无法起到治愈的作用,只能改善和延缓病情的发展。
人们常说这是“老年痴呆”,但其实,这病并不简单是“老糊涂了”。

知乎上就曾有网友说过患病老人的情况:
朋友的爷爷会把百元大钞直接送人,甚至把排泄物涂抹到楼梯的走道里。
前段时间也有新闻报道过惊险的一幕:
一位80多岁的患病老人被家人反锁家中,他竟从15层的窗户爬出,一步步爬到了5层。
最令人难以接受的,是忘掉最亲的人。
黄渤的爸爸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。
有一次回家,他发现爸爸对自己特别客气,“客气得好像有点不对”。
妈妈指着黄渤问,老黄,这是谁呀?
“这还考我。这是我老战友了。”
黄渤头发都竖了起来。

“我问他你没有儿子吗?”
“他说没有。”
这时,黄渤才发现爸爸的病已经是“中期往后”。
“我一直觉得(爸爸)只是老了,记忆力衰退而已。但他(现在)完全不记得我了。”
如今,黄渤还经常想起小时候被爸爸打的经历。
“其实你回头想,他现在要是能打你一顿,你得有多高兴。”
照顾病人也是一大难题。
《人间世2》的医生李霞说,每一位认知障碍的老人背后,都有一位隐形的焦虑病人,那就是他们的家人。
纪录片里的付刚,晚上不睡觉护理患病的父亲,白天换母亲守着,两个月过去,母亲实在熬不住,住进了医院。
阿尔茨海默症患病时间长,照料成本高,某些地区的公立养老院甚至拒收患病的老人家。
只要家里有一个病人,就必须有至少一位家人或护工24小时陪着。

付刚也直言,孝子难“装”,自己才“装”了两个月,就已是筋疲力竭。
长时间的照料还不是最可怕的。
人要是走丢,就很难找得回。
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》显示,在中国,平均每天1370名老人走失,其中就不乏阿尔兹海默症患者。
节目中也有很多患病家属留言:
@龙卷风 我老公的奶奶也得了这个病,有一次出走后也没有回来过,如今已是走失的第三年。
@朱 我奶奶也是老年痴呆,已经五年中度患者。越来越像个小孩,经常喜欢动来动去还喜欢离开家。给她买了防走丢链,结果给她剪了。
@得鸠意 我爷当年也是这种病,不洗澡乱说话。有两次差点走失,有次说买报纸结果走了十几公里远。
有句话说,阿尔茨海默是一场起始于暮年的战争,在这场战争中,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。

“你可以忘记全世界,我不想忘记你”
阿尔茨海默症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在全球,每3秒就有1个人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。
在中国,每20个老人就有1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。
然而,只有21%的患者得到了规范诊断,67%的病人被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。
“很多老人可能不会很警觉,过了一两年才发现”,蒲公英奶奶说。
这时,病情往往已经很难控制了。
蒲公英奶奶第一次走丢就自己上了医院,“去找神经内科看病。”

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警觉和尽早积极治疗的态度,或许是她能保持生活质量长达数年的原因。
这也是《忘不了餐厅》节目组想带给大家的提醒:
注意老人的身体健康,出现类似的症状就要尽早去医院做筛查。
他们也希望呼吁把患有认知障碍老人的治疗和康复,纳入到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中,“如果这一季做不到,那就(继续做)第二季。”
一些公益组织也在继续创造机会,让老人们和年轻人有更多互动。

就像《忘不了餐厅》那样,通过参与活动,使老人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。
在创意公益项目“忘不了课堂”,节目中的5位老人将分享他们最宝贵的人生记忆。
他们想在遗忘一切之前,把最美好的故事留在世间。
阅读这些故事,就是在守护他们爱的记忆。
“你可以忘记全世界,我不想忘记你。”
点击“我要捐款”,守护患病老人的人生记忆


《黄手环行动》是中国最大的老年失智的家人社区,请加入我们的行动,一起向阿尔茨海默症挑战。
